免费服务热线:400-0531-699
禽病方案 猪病方案 毛皮方案
当前位置: 首页产品方案 > 猪病方案 >

猪丹毒的防治方案

时间:2014-07-26    来源:迅达康    
    通过走访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山东、湖北、四川等省份,发现猪丹毒有全国蔓延趋势,而且已经给规模化养殖场造成重大损失,死亡猪多以母猪和肥猪为主,下面我们重点认识一下该疾病。
   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、热性传染病。也是人兽共患的传染病。临床表现为急性型多呈败血症症状、高热;亚急性型则表现在皮肤上,出现紫红色疹块;慢性型则主要表现为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和疣状心内膜炎的症状。是威胁养猪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,丹毒杆菌与蓝耳病、猪瘟伴发,成为种猪、生长肥育猪突然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1、流行特点
  本病主要发生于猪,主要发生在2-6月龄的架子猪。35%-50%健康猪的扁桃体和其他淋巴组织中存在此菌。富含腐殖质、沙质的土壤适于本菌生存。因此,土壤污染在本病的流行病学上有极重要意义。病猪、临床康复猪和健康带菌猪为传染源,病原体随排泄物排出体外。主要经消化道传染给易感猪,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及蚊、蝇、虱、蜱等吸血昆虫传播。带菌猪在不良的条件下,抵抗力降低时,细菌也可侵入血液,引起自体内源性传染而发病。猪丹毒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,夏季发生较多,冬、春季只是散发。猪丹毒,易在一定地方发生,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;有时也发生暴发性流行。
  2、临床症状 一般分为急性型、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。
  2.1 急性型(败血症型)
  此型最为常见。在流行初期,以突然暴发、急性经过和高的死亡率为特征。猪场动力网,病猪体温升至42℃以上,高热稽留,恶寒颤抖,食欲减退。喜卧,行走不稳,关节僵硬。发病1-2d后,皮肤上出现紫红斑,尤以耳、颈、背、腿外侧多见,其大小形状不一,指压时红色消失,指去复原。如不及时治疗,往往在2-3d内死亡,病死率为80%-90%。
  2.2 亚急性型(疹块型)
  通常取良性经过,以皮肤上出现疹块为特征,俗称“打火印”。体温41℃左右,发病后2-3 d,在背、胸、颈、腹侧、耳后和四肢皮肤上,出现深红、紫黑色大小不等的疹块,形状有方形、菱形、圆形或不规则形,华夏网,也有融合成一大片的。发生疹块的部位略有凸起,与周围皮肤界限明显,很像烙印,故有“打火印”之称。随着疹块的出现,则体温下降,病情减轻。10天左右可康复,也有少数病例转为败血症型死亡,死亡率为2%-5%。
2.3 慢性型 多由急性型转来。常见的有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、疣状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三种类型。
  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型,常发生于腕关节和肘关节,受害关节肿胀、疼痛、僵硬、步态强拘,甚至发生跛行。
  疣状心内膜炎型,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,心跳增数,听诊有心内杂音,此种病猪很难治愈。通常因心脏麻痹突然倒地死亡。
  皮肤坏死型,常发生于猪的背、肩、耳及尾部。局部皮肤肿胀、隆起、坏死、变黑,硬似皮革样,逐渐与新生组织分离,最后脱落,遗留一片无毛瘢痕。
3、综合防治措施
3.1 预防本病发生的办法
一是要提高猪体抗病能力,预防内源性传染。
  要加强猪群的科学饲养管理,喂给全价新鲜日粮,饲料里长期添加常源舒和免疫肽,提高猪的免疫力、解除免疫抑制促进营养成份的全面吸收;保持猪舍清洁卫生,定期消毒,则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。
  二是要杜绝外来畜产品入场,不准把市场销售的生猪肉带入生产区。场内食堂用肉,由场内自己解决供应。
三是要搞好猪群的预防接种工作,特别是基础性疫苗接种,如猪瘟、伪狂犬、口蹄疫等,高发区免疫猪丹毒。
3.2 发病后就地快速扑灭措施 主要采取“隔”、“消”、“处”和有效治疗的措施。“隔”:就是对病猪进行隔离治疗,对假定健康猪进行药物预防。“消”:就是对猪场、猪舍、用具、设备等认真消毒。“处”:就是对粪便、垫料、病猪尸体和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。
药物预防:优舒克500克+清毒速健500克+免疫肽500克/吨 饲料
         呼特加400克+混感多肽1000克+免疫肽500克/吨 饲料
          两个方案交替使用,每月1次,连用7天
药物治疗:优舒克1000克+清毒速健1000克+免疫肽500克/吨饲料
连用7~10天 
严重打针:芪泰素15ml+比肟求1支  打120~150斤猪
   只有采用综合性防治措施,治愈率,损失小,不然猪丹毒难以在本场清除。